DB33/T 2490-2022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开启农业病害防控新纪元
《DB33/T 2490-2022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发布,标志着稻曲病防治技术迈入新阶段,规范详细阐述了稻曲病测报调查方法,包括监测指标、调查方法、数据处理等,旨在提高稻曲病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稻曲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水稻产量的病害,其防治工作愈发受到广泛关注,为提升稻曲病的监测与调查能力,规范防治措施,我国最新颁布了《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3/T 2490-2022),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旨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背景与意义
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稻曲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攀升,给我国水稻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治稻曲病,提高水稻产量,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稻曲病的监测与调查工作,并持续完善相关技术规范。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发布,旨在规范稻曲病监测与调查工作,提高监测准确性,为稻曲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该规范的制定对指导农业从业者开展稻曲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水稻产区稻曲病的监测与调查工作,涵盖田间调查、实验室鉴定和防治效果评估等方面。
术语和定义
规范明确了稻曲病监测与调查中涉及的主要术语和定义,如稻曲病、田间调查、实验室鉴定等,为规范工作提供标准。
田间调查
田间调查是稻曲病监测与调查的基础,规范中详细介绍了田间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 调查时间:一般在水稻拔节期至孕穗期进行。
-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每亩调查10个点,每个点调查3株。
- 调查指标:包括稻曲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等。
实验室鉴定
实验室鉴定是稻曲病监测与调查的重要环节,规范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室鉴定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 样品采集:采集田间调查中的疑似病样。
- 样品处理:对采集到的病样进行表面消毒、研磨等处理。
- 病原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离纯化等方法进行鉴定。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是稻曲病监测与调查的最终目的,规范中介绍了防治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 防治处理:根据田间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结果,制定防治方案。
- 防治效果评估:在防治处理后,对稻曲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再次调查,评估防治效果。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曲病监测与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广大农业从业者应认真学习和贯彻该规范,提高稻曲病监测与调查水平,为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加强稻曲病监测与调查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 加强稻曲病监测与调查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 加强稻曲病监测与调查成果的应用,为稻曲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加强稻曲病监测与调查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稻曲病防治工作的认识。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稻曲病监测与调查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