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设施栽培新标准,DB34/T 4113-2022 引领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DB34/T 4113-2022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发布,为羊肚菌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市场需求逐年增长,为了规范羊肚菌的设施栽培技术,提升产量与品质,推动羊肚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22年正式发布了《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DB34/T 4113-2022),本文将围绕该规程,深入探讨羊肚菌设施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DB34/T 4113-2022)由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共同编制,该规程旨在规范羊肚菌设施栽培的全过程,涵盖菌种选择、培养基配制、接种、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以确保羊肚菌的品质和产量。
羊肚菌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菌种选择
菌种是羊肚菌设施栽培成功的关键,根据规程,应选择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菌种,在选择菌种时,要注重菌种的来源和繁殖历史,确保菌种纯正。
培养基配制
羊肚菌的培养基应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适量的辅料,如石膏、石灰、过磷酸钙等,根据规程,培养基的pH值应控制在6.5-7.5之间,水分含量应控制在60%-70%。
接种
接种是羊肚菌设施栽培的重要环节,根据规程,接种时应选择无菌操作室,确保接种工具和菌种无菌,接种方法有直接接种和间接接种两种,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培养管理
羊肚菌在培养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根据规程,培养温度应控制在18-22℃,湿度应控制在60%-70%,应定期检查菌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出菇管理
羊肚菌出菇阶段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规程,出菇温度应控制在12-16℃,湿度应控制在85%-95%,应加强光照管理,保证光照时间每天8-10小时。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在栽培过程中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根据规程,应采取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规程实施的意义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对羊肚菌产业具有以下意义:
- 提高羊肚菌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 规范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降低生产风险;
- 推动羊肚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
《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和实施,为我国羊肚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规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水平,为羊肚菌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