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技术规范及应用研究
本文针对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进行探讨与应用,通过对该技术的原理、实施方法及效益分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发现,旱旱管技术在提高籼稻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水资源浪费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粮食生产方式也在不断革新,旱旱管技术,作为一种既节约成本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在沿淮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本文将基于DB34/T 1228-2010标准,对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该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DB34/T 1228-2010标准简介
DB34/T 1228-2010是安徽省制定的地方标准,专门针对沿淮地区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旱旱管技术在播种、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籼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探讨
播种技术
- 选种: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籼稻品种。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行播种。
-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每亩播种量宜控制在5-7公斤。
- 播种方式:采用机械播种,行距20-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施肥技术
-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每亩施用量约为1500-2000公斤。
- 追肥:播种后15-20天,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水分管理
- 播种前:进行一次深翻,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 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发芽。
- 生长期间: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防止干旱和涝害。
病虫害防治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
- 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色彩等物理方法诱虫。
-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初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应用效果
- 提高产量: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相比,旱旱管技术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
- 降低成本:旱旱管技术可节省灌溉用水、肥料等生产成本,每亩节约成本200-300元。
- 保护生态环境:旱旱管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DB34/T 1228-2010标准为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应用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籼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积极推广沿淮麦茬籼稻旱旱管生产技术,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