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480-2022猪瘟消毒技术规范,强化生猪养殖生物安全
《DB33/T 2480-2022 猪瘟消毒技术规范》发布,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生物安全,通过规范消毒技术,降低猪瘟传播风险,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这一高度传染性疾病,对我国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遏制猪瘟的蔓延,保障生猪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DB33/T 2480-2022 猪瘟消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围绕《规范》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其在猪瘟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规范》的背景与意义
自2018年猪瘟传入我国以来,该疾病对生猪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猪瘟防控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的出台,为猪瘟消毒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消毒效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我国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运输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场所的猪瘟消毒工作。
消毒原则
-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在猪瘟防控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殖、屠宰、运输等各个环节。
- 科学合理,安全高效: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原则,确保消毒效果。
- 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消毒工作应全面覆盖养殖场、屠宰场、运输车辆等场所,不留任何消毒盲区。
消毒剂选择
- 消毒剂种类: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环境,可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 消毒剂浓度:根据消毒剂种类和消毒对象,确定合适的消毒剂浓度。
消毒方法
- 环境消毒:对养殖场、屠宰场、运输车辆等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包括地面、墙壁、设备、用具等。
- 人员消毒:进入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前,应进行手部消毒;工作结束后,应更换衣物并进行全身消毒。
- 动物消毒:对病猪、疑似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并对病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效果评价
- 消毒剂残留量检测:对消毒后的场所进行消毒剂残留量检测,确保消毒效果。
- 消毒后病原体检测:对消毒后的场所进行病原体检测,评估消毒效果。
《规范》的实施与推广
加强宣传培训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规范》的宣传培训,提高养殖户、屠宰场、运输车辆等从业人员的消毒意识和技能。
确保贯彻落实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猪瘟消毒工作的监督,确保《规范》的全面贯彻落实。
不断完善与更新
根据猪瘟防控形势和消毒技术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规范》,提高消毒效果。
《DB33/T 2480-2022 猪瘟消毒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猪瘟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加强消毒工作,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让我们携手努力,筑牢生猪养殖生物安全防线,为我国生猪养殖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