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1/2006-2012,糟卤产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DB31/2006-2012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标志着糟卤产业发展的里程碑,该标准规范了糟卤的生产、储存和销售,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推动了糟卤产业的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31/2006-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作为我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糟卤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将围绕糟卤产业发展的背景、DB31/2006-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糟卤产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糟卤产业发展的背景
糟卤,又称卤水,是我国传统调味品之一,历史悠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糟卤的需求量逐年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糟卤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规范糟卤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我国政府于2006年正式发布了DB31/2006-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DB31/2006-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主要内容
-
定义和范围:该标准明确了糟卤的定义、分类、生产原料、加工工艺、包装、标签、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
生产原料:规定了糟卤生产原料的质量要求,包括水、盐、酱油、料酒、香料等。
-
加工工艺:详细阐述了糟卤的加工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处理、煮制、冷却、浸泡、调配等环节。
-
包装、标签:明确了糟卤的包装材料、标签内容、标识要求等。
-
储存和运输:规定了糟卤的储存条件、运输要求,以确保产品质量。
DB31/2006-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糟卤产业的影响
-
规范了糟卤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提高了产品质量,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
促进了糟卤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
加快了糟卤产业的标准化进程,为我国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
提高了糟卤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选择。
DB31/2006-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实施,为糟卤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糟卤产业应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企业和各界应共同努力,为糟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